金融纵横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国际刊号:1009-1246
国内刊号:32-1564/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242 人次
 
    本刊论文
金融危机下制成品出口价格纵横谈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正承受着巨大的价格压力。作为“世界工厂”,制成品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地位至关重要。因而,十分有必要对现阶段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的价格走势做出客观评价。
  纵向视角:从显灵到失灵的“马铃薯效应”
  
  温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实际上,2008年10月份以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是风声鹤唳,但实体经济受到的打击要远远小于虚拟经济,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因此,单纯从海关编制的价格指数上看,2008年10月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同比上升幅度达7.7%。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的时候,还是在“直下”的时候,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受到的拖累都要相对温和与滞后一些,基本上可以用“逐步”来形容。2008年11月和12月以及2009年1月,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5.6%、5.3%和3%,涨幅“逐步”缩小,而2009年2月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则同比下降1.6%。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可是,为什么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却要“急转”了3个月之久才最终“直下”?固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造成的冲击要经过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但依笔者之见,在这3个月中,国外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购买能力虽然下降,但购买意愿却在上于卜。一降一升,相互拆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涨跌势头转换的速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既是制成品出口大国,也是制成品进口大国。但出口的制成品和进口的制成品之间却存在着档次上的明显差异,需求弹性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就拿服装进出口贸易来说,同样是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人可以少进口甚至不进口国外名牌服装,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却要弃贵从贱,更多购买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服装,这也正是“马铃薯效应”在当今国际贸易上的某种体现。早在1845年,英国统计学家吉芬发现,爱尔兰发生灾荒,马铃薯价格上升,但是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原因很简单,由于马铃薯在当时情况下是人们的最基本食品,马铃薯价格的上升就意味着人们实际购买力的减少,因而就更没有闲钱去消费肉等一些更昂贵的食品,只能够购买更多的马铃薯来充饥。这也就是所谓的“马铃薯效应”。由此不难理解,2008年11月、12月以及2009年1月,中国的服装出口数量虽然减少,但减少幅度比起服装进口数量的减少幅度分别要少16.5个百分点、14.9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
  然而,如果没有了购买能力,即使购买意愿再强烈,需求规模终究是要萎缩的。所以,从2月份开始,面对着国际市场的萎靡,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在价格水平上终于“挺”不住了。不过,由于残余的“马铃薯效应”犹在,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下跌或许还能够比较缓慢。事实上,2月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的“局部”下跌幅度要比出口贸易价格水平的“整体”下跌幅度少0.9个百分点。
  当然,“马铃薯效应”的适用性也有一个底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一步恶化,人们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由于消费能力进一步受到约束,消费者不仅舍弃高端奢侈品,甚至还需要舍弃一部分中低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低附加值制成品规模也会出现大幅度萎缩。同样以服装出口贸易为例,正是由于“马铃薯效应”的适用底线被突破,国际市场对中国服装的需求能力也出现明显下降,2009年2月份中国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减少41.7%。另外,在从去年8月1日开始至今,国家已经先后6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也一再走低,制成品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使用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价格竞争手段。
  不难看出,无论是“急转”,还是“直下”,制成品出口贸易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温和与滞后也是相对初级产品而言的。经过前些年的暴涨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随着各种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出现“跳水”。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从去年上半年的每桶147美元跌至前些日子的最低每桶35美元左右,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精铜价格也由每吨8000美元左右降至最低每吨3000美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水平比起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来说更能“折腾”。
  近一个时期以来,尽管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急转直下”,而且看起来下跌节奏加快。可是,按照环比口径统计,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基本上呈现出“先涨后跌”与“大涨小跌”双重特征。据统计,2008年10月、11月和12月,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按照环比口径分别比上月上涨8.6%、5.6%和7.5%,而2009年1月和2月,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下跌1.9%和0.6%。因此,从环比的角度来看,近一段时间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虽然也经历了“急转直下”的过程,但下跌幅度正在收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或许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没有理由仅仅因价格的暂时回落而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发展失去信心。
  “马铃薯效应”从显灵到失灵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制成品贸易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已经不是涨幅缩小的问题,而是跌幅多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不放弃出口”,更需要是“比金子还重要”的信心。
  
  横向视角:贸易条件的“脉冲”与随行就市的“乱套”
  
  客观评价评价全球金融危机对制成品出口的影响,不能仅看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自身的涨跌,还需要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制成品价格走势作为参照系,对现阶段我国制成品出口价格走势加以比较。
  随着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无论是从出口贸易来看,还是从进口贸易来看,大方向都应当是随行就市。现在的问题是,出口贸易环节和进口贸易环节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的反应并不总是具有同步性。为此,有必要针对出口价格水平与进口价格水平加以比较,亦即需要求得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从而找到对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变化客观评价的参照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的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来说,由于所要面对着的国际市场是同一个国际市场,无论是出口贸易的价格水平,还是进口贸易的价格水平,短期内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变化趋势理应大体相当。

况且,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由于中国因素所导致。理论上,无论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短时间内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条件变化应当不会过于明显。
  经过比较不难看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短短5个月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上年同期的变化分别为2.77%、-0.28%、9.35%、2.79%和0.51%,基本呈现出一条倒T型变化轨迹。进出口比价关系总体上保持着平稳状态,但在极其短暂时间内也会出现脉冲式跳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时候中国的进口贸易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变化相对更加“立竿见影”,而出口贸易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变化则较为“逐步”。
  实际上,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上处于后发地位,在要素禀赋上也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现阶段中国进口的制成品附加值普遍要高于出口的制成品,而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在需求上往往更具刚性特征。因而前段时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都遇到需求的减弱,但制成品出口环节遇到的需求减弱在程度上要小于进口环节。
  借用证券市场上的一句名言:量为价先。应当看到,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于进口贸易之间的比价之所以呈现出倒T型变化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制成品进出口贸易规模变化差异。据统计,2008年11月制成品出口数量指数和进口数量指数同比分别下降7.4%和25.2%。或许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缘故,制成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虽都在下降,但出口数量要比进口数量少下降17.8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2个月中,出口规模的萎缩相对于进口规模的萎缩依然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出口数量要比进口数量少下降8.9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可是,物极必反。进入2月份,出口规模相对于进口规模的这种“五十步笑百步”形势发生明显逆转。经过计算不难看出,2009年2月制成品出口数量指数和进口数量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4.7%和15.1%,出口数量反而要比进口数量多下降9.6个百分点。
  至于现阶段中国生产的制成品究竟更多流向国际市场还是更多流向国内市场,按常理来说,价格走势对商品的流向会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国内外市场价格有涨有跌情况下,制成品自然会更多流向价格看涨的市场;在国内外市场价格均有所上涨情况下,制成品更多会流向涨价幅度更大的市场;在国内外市场价格均有所下跌情况下,制成品更多会流向跌价幅度相对小一些的市场。
  现在看来,在制成品出口贸易规模总体上出现萎缩的情况下,能够“出口转内销”固然值得欣慰。但即使能够找到机会“出口转内销”,出口企业也在压缩生产规模。不仅如此,有些制成品出口价格走势比内销价格更理想一些。但出口规模依然萎缩,因而并不完全能够解释现阶段出口规模大幅度萎缩的动因所在。
  不难看出,由于出口在价格走势上更加逊于内销,近期纺织品、音像器材、五金制品等类别商品的出口规模的萎缩似乎顺理成章。可是,从服装、农业机械、钢铁、有色金属、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等商品类别来看,出口价格在走势上或多或少要强于内销,但出口数量依然有不同程度萎缩。除此之外,像化肥等类别商品,尽管出口价格在下跌,但出口量却不减反增。现在看来,有些种类的制成品出口是有价无市。也有些种类的制成品出口是有市无价。总之,有些“乱套”了,
  就最近的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变化趋势而言,无论是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走势发生偏移,还是与国内场同类产品价格走势发生偏移,均无法完全体现出随行就市。个中缘由,十分复杂。例如,由于制成品的产品差异性大,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具有不完全竞争特征。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统计数据,国际市场上光学仪器、音像器材、钟表等制成品贸易的买方势力要强于卖方势力,因而这些制成品的出口价格的变化与出口数量的变化很可能“两码事”。又如,由于中国在家用电器、服装、鞋、船舶等诸多商品上是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并不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去“随行就市”。恰恰相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贸易情况加以反应。此外,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大范围滋生,近来中国的制成品在美国、欧盟、印度等市场一再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指控,许多出口企业也因此无法使用价格竞争手段去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只能够白白牺牲掉某些贸易机会。
  
  交叉视角:挑战与机遇何在
  
  在现阶段的制成品出口贸易尚未全面复苏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在局部范围内寻找相对亮点。应当看到,现阶段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是否适宜,决不能单纯看价格的涨跌,还要看到与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贸易量变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现阶段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的评价可以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价量双增类型。作为当今世界贸易大国,如果要想成为贸易强国,就必须立足于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既要努力增加出口制成品的附加值。又要发挥出口贸易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过,现在毕竟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期,能够实现价量双增的制成品出口贸易自然“稀有”一些。从2009年2月的情况来看,只有非合金钢平板轧材、汽轮机、音像录制及重放装置、医用诊断装置等极少数类别的制成品出口贸易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类型是价升量减类型。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靠缩量保价的模式来提升制成品出口的附加值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项,但要有一个“度”。从2009年2月的情况来看,对“度”的把握大体可以再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方面。现阶段有些类别的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出口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收缩幅度并不明显。对于具有这种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贸易,还是要立足于支持和鼓励,能够尽快实现价量双增固然十分理想。可是,如果因暂时的客观原因难以如愿,保持这种状态也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要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制成品出口的附加值。其中,钢轨及铁道铺轨用钢铁材料、首饰等少数类别的制成品出口贸易属于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现阶段更有许多类别的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出口数量却有较大幅度减少。目前,“保增长”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片面追求曲高和寡,而是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当前,属于这种情况的制成品出口贸易比较普遍。其中,包括棉机织物、玻璃、钢铁型材、工具、农业机械、土木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金属切削机床、办公机械、照明装置、钟表等种类。
  第三种类型是价跌量增类型。前些年,中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在很

大程度上离不开这种模式,而这种模式基本上又等同于粗放式增长。当然,面对着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也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这就是要讲求先生存,后发展。从2009年2月的情况来看,在把握“分寸”上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方面,现阶段有些类别的制成品出口价格下跌幅度比较大,而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显。对于具有这种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贸易,还是要将注意力转向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具体来看,初级形态苯乙烯聚合物、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医疗器具、乐器等部分类别制成品出口贸易属于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现阶段有些类别的制成品出口价格下跌幅度并不是很大,而出口数量却较大幅度增长。对于具有这种特征的制成品出口贸易,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适当采用价格竞争战略不足为怪。具体来看,医药品、非电动发动机等少部分类别的制成品出口贸易属于这种情况。
  第四种类型是价量双减类型。制成品出口即使价量双减,出口企业还要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存生产能力的长远考虑。应当看到,“出口转内销”使出口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依然得以保留,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也有助于出口企业控制成本,无疑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存机会。具体来看,皮革、化纤织物、钢锭、镍、造纸机械、电视机、光学仪器等若干类别的制成品出口贸易属于这种情况。
  就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方向而论,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必由之路。可是,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容量的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过于强调制成品出口价与量方面两全其美并不现实。不难看出,按照SITC的3位数编码分类,在全部161个税号的工业制成品中,只包括7个税号的价量双增型,占4.3%。既然绝大多数制成品出口难以做到两全其美,那么,现阶段出口企业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保价优先还是保量优先,都仅仅是出口企业的选项。至于选取什么,出口企业自然很清楚,肯定要体现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现在看来,侧重于保价的出口企业要明显多余侧重于保量的出口企业。按照SITC的3位数编码分类,价升量减类型和价跌量增类型的种类分别包括94个税号和15个税号,各占58.4%和9.3%。除此之外,近期还有45个税号的制成品出口出现了价量齐跌的情况,大约占28%。对此,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出现价量齐跌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营与政策方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亡羊补牢”的问题。可是,如果价量双减的出现的确因为外部环境所致,就一定要立足于“算大账”,既不要在国际市场上去盲目逞一时之勇,也不可因一时的价量齐跌而失去信心。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金融纵横》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金融纵横》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